股票学习网

90年代是怎么买股票的?亲历者揭秘“疯狂岁月”的原始交易!

2025-07-21
100

90年代是怎么买股票的?亲历者揭秘“疯狂岁月”的原始交易!

90年代是怎么买股票的?没有手机APP,没有网上交易,甚至没有证券账户!在90年代初的中国股市,买股票是一场需要体力、勇气和运气的“战争”。


第一步:挤破头!先开“股东卡”

无统一账户: 当时没有全国统一的证券账户,股民需到证券公司营业部排队办理纸质“股东账户卡”(分上海和深圳两张)。


限量发放: 开户资格常限量供应,需通宵排队甚至托关系,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可能被黄牛炒到数百元(当时月工资普遍仅几百元)。


实物凭证: 领到的是印有股东编号的纸质卡片,这是交易唯一“身份证”。


第二步:抢购!原始股与认购证的“暴富神话”

认购证时代(1992-1993):


上海发行“股票认购证”(30元/张),凭中签号购买新股。


深圳爆发“8·10事件”:百万人通宵排队抢购抽签表,引发混乱。


中签者暴富神话频传,认购证黑市价格飙升。


柜台排队申购: 新股发行日,营业部人山人海,股民挥舞现金和股东卡填单申购,中签如中彩票。


第三步:交易!原始大厅里的“肉搏战”

营业部“战场”:


没有电子屏?看手写行情黑板!工作人员用粉笔狂写最新股价(如“延中实业 380↑”)。


没有自助终端?人工填单!股民手写委托单(股票代码、名称、价格、数量),挤破柜台递交给报单员。


红马甲电话报盘: 营业部通过专线电话向交易所内穿“红马甲”的交易员喊单,交易员再手动输入系统撮合。


露天“股票沙龙”(上海文化广场):


上海曾出现亚洲最大露天交易市场,上万股民举着自制的股票名称牌子,以手势和喊价协商价格。


谈妥后,双方手拉手跑去附近营业部柜台办理过户,堪称“人肉撮合机”。


实物股票交割:


成交后领取纸质股票凭证(如“上海飞乐音响”股票),印有面值、股数、股东姓名。


卖出时需携带实物股票到柜台办理,丢失等同于丢钱!


过户流程漫长,可能需数周。


第四步:信息!土法炼钢的“情报网”

收音机/广播: 听电台股评(如左安龙)和收盘播报是每日必修课。


《中国证券报》/《上海证券报》: 早起抢报纸看公告、行情和“K线图”(手工绘制)。


营业部“小道消息”: 散户扎堆交换传言,真假难辨,跟风炒作盛行。


BB机(寻呼机): 部分大户开通行情BB机服务,接收实时价格(已是高科技)。


关键规则差异(vs 今天)

T+0回转交易: 当日可无限次买卖同一只股票(助长投机,后取消)。


无涨跌停板: 1996年12月前无限制,豫园商城曾一日涨超100%!


清算交收慢: T+3甚至T+5交割是常态,资金股票周转效率极低。


区域分割: 上海、深圳市场独立运作,规则、股票互不相通。


为什么说90年代炒股是“勇敢者的游戏”?

信息极度不对称: 机构与散户差距悬殊,内幕交易监管薄弱。


规则不完善波动大: 政策突变常引发暴涨暴跌(如1995年“327国债事件”)。


操作极度不便: 耗时耗力,体力是炒股本钱。


风险意识薄弱: 多数股民不知基本面分析为何物。


时代印记:从疯狂走向规范

90年代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野蛮生长期,股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参与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财富实验。从文化广场的喧嚣到电子撮合的静默,从纸质股票到无纸化交易,这段充满荒诞与激情的岁月,奠定了今日现代化市场的基础。回望过去,方知当下交易一键下单的便利何其珍贵

Copyright©2025-2026 股票学习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京ICP备2025082669号-1